在使用前最好先了解肥料知识 ,这样才能很好的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合理的用肥。纯肥一般是0.1--0.5/1000 左右
植物需要的营养料
植物和人、动物一样,必须吸收养料才能生长和发育,植物的养料和来源是:
1、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无机矿物质
2、从大气中吸收CO2
3、从太阳(光合)吸收能量
植物的叶子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化学实验室和化工制造厂,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合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素、纤维有机成份)
植物生理学家发现:基本上由17种化学元素生产粮油、水果、蔬菜、纤维、粮蛋白质,维生素、中草药、橡胶。
17种化学元素、根据需要量的多少分析如下:
1、大量营养元素:6种N(氮)、P(磷)、K(钾)、C(碳)、H(氢)、O(氧)
2、中量营养元素:4种Ca(钙)、Mg(镁)、S(硫)、Si(硅)
3、微量营养元素:7种B(硼)、CU(铜)、Fe(铁)、Mo(钼)、Zn(锌)、Cl(氯)
以上17种元素均是植物营养素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除碳、氢、氧三种大量元素来自空气和水之外,其余均来自土壤和肥料。
植物养料的种类及作用
一、氮肥N
1、植物吸收形态,NH4+
2、作用
A、是细胞原生质、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份
B、对细胞分裂起关键作用,可促进枝叶生长茂盛。
C、能改进多种蔬菜和饲料的质量,增加玉米、饲草、高梁的蛋白质含量
3、缺管症状
A、从叶尖到叶柄逐渐为浅绿到淡**,以致干枯落叶。 B、生长短小(发育不全)
C、严重缺乏,开花数大量减少,产量下降 D、蛋白质含量降低
4、过量症状
A、叶为暗绿色,多汁柔软、抗病虫害、冷害及性能降低
B、随着茎伸长、分蘖增加抗倒伏性差 C、晚熟
二、磷肥P
1、植物吸收形态PO43-
2、作用
A、是磷脂(如核酸、辅酸、二核基酸、三碳酸腺基)等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物质的基础。
B、能满足生长组织的需要,有助于种子和果实发育,并可刺激开花和根的发育。
C、有助于豆科作物的根瘤生长。
3、缺乏症状
A、植物生长矮小,叶子呈兰绿色,根系发育不良
B、严重缺乏时,叶茎有时呈紫色,而且细长。 C、延迟成熟,种子和果实发育不良
4、过量征兆
A、使作物早熟,导致降低产量 B、会导致锌、铁、镁的缺乏
三、钾肥K
1、植物吸收状态K+
2、作用
A、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中起酶的活化作用
B、帮助输送碳水化合物,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并维持其稳定性,能使气通畅,增进膜的渗透力,并能控制PH值。
C、在阴冷天气能促使植物充分利用阳光,从而提高植物的抗寒和抗恶劣环境的能力。
D、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E、促进种子和谷料丰满,并能提高水果和蔬菜的质量。
3、缺乏症状
A、植物生长缓慢,发育不全 B、叶子边缘枯萎,叶的顶部变棕色,并逐渐向内扩展
C、主茎长势弱小高N低K比较容易倒伏 D、籽、果实枯萎
4、过量征兆
A、和氮一样,易过量吸收,但不会出现过量症
B、土壤中钾过量会阻碍镁、钙的吸收引起缺镁、钙。
四、钙肥Ca
1、植物的吸收形态Ca2+
2、作用
A、以果胶酸钙的形式形成细胞壁组份,有助于茎、叶、根的生长与蛋白质结合,可降低细胞壁的渗透力。
B、是酶的活化剂,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C、可中和植物中的有机酸,起解毒剂的作用。
D、有助于制造碳水化合物 E、调节植物内的PH值。
3、缺乏症状
A、首先影响植物的嫩叶,使基变形,长不大,异常暗黑
B、内层叶子胶着,干燥后粘在一起,叶尖钩起。
C、根部生长明显受损、发生烂根 D、严重缺乏时,生长点干枯。
E、有落叶和早开花的倾向 F、茎不结实(如花生空壳,玉米新芽不展开)
4、过量征兆
A、不会出现钙的过量症 B、过量使用会阴碍镁、钾、磷的吸收
C、在高PH时,会降低锰、硼、铁等的溶解性助长作物缺肥。
五、镁(Mg)
1、植物的吸收形态Mg2+
2、作用
A、是叶绿素的关键元素,有利光合作用。 B、是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核酸合成等很多酶的活化剂。
C、促进磷的吸收和输送 D、有助于植物中糖的生成
E、是根从土中吸收其它养份的调节剂。
3、缺乏症状
A、首先在老叶边缘和叶脉处褪绿产生条斑花叶病,严重缺乏时,植株干死。
B、叶子小,最终变脆,边缘向上卷曲。 C、有些蔬菜在叶脉之间有褪绿斑点,并夹杂红、紫色。
D、嫩枝较弱小,易受菌类侵袭,提前落叶。
4、过量征兆:土壤中镁钙比过高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
六、硫S
1、植物吸收形态:SO42- SO32-
2、作用
A、是蛋白质的级成份
B、提高维生素,辅酶A的新陈代谢活性,能刺激根和种子的生长。
C、协助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合成和叶绿素的形成,促使豆科作物根瘤的生长。
3、缺乏症状
A、叶子变成黄绿色或变黄 B、阻碍嫩枝发育 C、茎变得硬而脆
4、过量征兆
A、植物本身的过量征兆不会出现 B、多施含硫酸根肥料,会使土壤呈酸性
C、使水田产生硫化氢毒害 D、产生二氧化硫所体公害
七、硅Si
1、植物吸收形态:SiO44-
2、作用
A、能增强水稻的硅细胞,增强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B、能使作物茎叶粗壮,抗倒伏能力增强。
3、缺乏症状
A、水稻生长不良,出穗晚,出现白穗,阻碍结实,稻壳上出现褐色小斑点
B、叶子下垂,易染病,易倒伏
4、过量症兆:在土壤中多添加矿潭之类物料会提高土壤的PH值。
八、硼B(长江以南严重缺,长江以北较缺)
1、植物吸收形态:BO33-
2、作用
A、满足种子发育和花粉生长的需要 B、主要对蛋白质合成起作用与木质素合成亦有关。
C、能增进膜的渗透力,从而有助于输送碳水化合物 D、有助于根的发育。
3、缺乏症状
A、顶芽呈淡绿色,上部较下部更灰白些,苗芽尖枯死。 B、叶变厚、变脆、有时卷缩
C、根枯萎不结花蕾(如棉花) D、块根作物根部增厚的区域有深绿色斑点,心子发黑。
E、苹果等生长有时会出现内外变软症状 F、芹菜茎开裂
G、花椰菜变得萎小,畸形,带褐红色 H、柑桔严重落果,叶脉民黄,叶边缘产生斑点
4、过量症兆
A、绿叶呈**,接着变褐,使甜菜干枯,使柑桔类叶子枯萎脱落。
B、在微量元素中,硼肥的施用极微,稍有不慎即容易出现过量症,轮作豆科作物会受到伤害。
九、铜Cu
1、植物吸收形态Cu+、Cu2+
2、作用
A、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乳酸酶等的组份 B、增加维生素A和C的含量
3、缺乏症状
A、玉米上部叶子或嫩叶发黄,叶尖卷缩,叶边不齐
B、新生长的柑桔类植物枯萎,树叉长出胶襄,果子长棕色瘤 C、蔬菜叶子枯萎
4、过量症兆
A、阻碍主根伸长,支根短少 B、植物生长不良,叶枯萎 C、铜过量导致缺铁
十、铁Fe
1、植物吸收形态Fe2+
2、作用
A、是生成叶绿素的催化剂 B、是很多酶的主要组份
C、是植物中氧的载体,对核酸的新陈代谢起主要作用 D、为细胞生长所需
3、缺乏症状
A、嫩叶脉间褪绿,在叶脉之间出现褪绿如坏死斑点
B、新叶柄附近,呈一片灰色,慢慢变成**直至枯**
C、会使燕麦发生灰斑病,碗豆产生盐渍点,甘遮产生条斑病。
4、过量症兆
A、根素变褐,叶上出现斑点并且叶缘部份变为白色、紫色 B、果树不正常落叶
十一、钼Mo
1、植物吸收形态MoO42-
2、作用
A、主要与豆科作物根瘤固定氮有关
B、植物吸收氮肥转化为蛋白质时需要钼,是硝态氮还原酶的级份。
3、缺乏症状
A、下部叶子脉间出现褪绿斑点,随后边缘坏死
B、花椰菜的叶子只剩中脉,或少数叶片呈鞭状。 C、豆科作物可明显出现缺钼象征
4、过量症兆
A、植物一般不会出现钼过量症状 B、叶上出现枯萎
C、马铃薯小枝呈红**,西红柿小枝呈金**,嫩苗呈金**。
十二、锌Zn
1、植物吸收形态Zn2-
2、作用
A、有助于植物激素吲哚,乙酸的生物合成 B、是植物中许多金属酶的基本成份
C、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D、有助于植物中磷和氮的利用
3、缺乏症状
A、从顶部(植株)往下数,第二/第三片成熟的叶子明显地出现缺乏症状
B、开始玉米叶子下半部出现浅**条纹以后,逐渐在叶中筋和叶边出现白色或**宽带夹杂红紫脉纹。
C、小麦在叶脉中筋和叶边之间白(或黄)带,叶脉中间有枯斑,叶片中部由白色直到棕色坏死,坏死面积逐渐连接。
D、水稻播种15-20天老叶上出现小的浅黄点,以后扩大成中深棕色,整个叶子变铁锈色,不到一个月就枯死。
E、柑桔类叶脉之间干枯,顶叶这窄,出现小叶,果芽明显减少,嫩叶枯萎。
4、过量症兆
A、新叶上出现**,并在叶茎上出现红褐色斑点。
十三、氯Cl
1、植物吸收形态Cl-
2、作用
A、是含氯植物生长激素——氯化吲哚-3-乙酸异茁长素的组份
B、在未成熟种子内起异茁长素作用 C、在真菌和微生物的化合物中发现含有氯
D、刺激某些酶的活性并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和植物组织的蓄水能力
3、缺乏症状:叶尖调萎,叶子褪绿,最后患青铜病并枯死
4、过量症兆:氯对烟草有害,肥料中氯的浓度不能大于2-3%。
十四、锰肥Mn
1、植物吸收形态Mn2+ Mn4+
2、作用
A、加速种子发芽和植物成熟 B、直接帮助制造叶绿素
C、是若干酶的活化剂为丙酮酸脂羧化酶的级份
D、有助于植物呼吸过程,能促进碳水化合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3、缺乏症状
A、嫩叶脉间褪绿,在叶脉之间出现褪绿和坏死斑点
B、新叶柄附近呈一片灰色,慢慢变成**直到橘**
C、会使燕麦发生灰斑病,碗豆产生坏渍点,甘蔗产生条斑病
4、过量症兆
A、根系变褐叶上出现斑点,并且叶缘部分变为白色、紫色
B、果树不正常落叶 C、锰过量会助长铁缺乏,马铃薯产生条纹枯病。
花卉快开花的时候一般需要施磷肥等肥料。一般在花卉的花芽分化期、现蕾期以及开花期间使用磷肥都有明显的效果,在花芽分化期使用磷肥可以促进植株多开花;在现蕾期使用可以减少植株落蕾;而在开花期使用磷肥则一般可以让花朵变得更鲜艳,同时还能加快花粉的成熟速度,也有利于植株多结出高质量的种子。
版权声明:本文为 “心一设计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